最奇妙的是,当他全神贯注时,甚至能\"看\"到片刻之后的未来。
一个月夜,李浮生做了个实验。
他站在河边,集中精力想象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突然,他\"看见\"一条鲤鱼跃出水面。
这个画面刚在脑海中闪过,现实中就真的有一条银鲤破水而出,在月光下划出一道闪亮的弧线。
\"预知未来?\"李浮生喃喃自语。
但这种能力也有限制。
越是重要的、牵涉人多的未来,看到的就越模糊;而越是近在眼前、关乎个人的小事,预知得就越清晰。
而且每次使用后,都会感到一阵眩晕,仿佛消耗了某种看不见的\"力气\"。
李浮生渐渐摸清了这种预知能力的规律。
那是一个安静的午后,他坐在书房里,尝试着主动触发那种奇妙的预见状态。
茶香袅袅中,他发现只有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知道\"某件事时,那些未来的片段才会浮现。
就像打开一扇门——必须要有推门的意愿,门才会开。
\"原来如此,\"他若有所思地摩挲着茶杯,\"不是天机主动示现,而是我心有所求,才得见一二。\"
起初,李浮生还会使用这种能力。
但使用过几次之后,他就察觉到了不对劲。
开始是自然的好奇,随后下意识的确认,之后,成了一种难以克制的冲动。
\"就像\"李浮生在心中想道,\"常年依赖拐杖的人,双腿会渐渐失去力量。\"
意识到之后,李浮生开始有意识地戒除这种能力。
就像戒酒之人远离酒肆一样,他尽量避免可能引发预知的情境。
当\"想知道\"的念头浮现时,他会立刻转移注意力,或是用理性分析取而代之。
这个过程比想象中艰难。
有好几次,在遇到棘手问题时,那种熟悉的冲动又会卷土重来——\"只要稍微用一下能力就好\"。
但李浮生都忍住了。
他宁愿多花时间观察、思考、推理,就像获得能力前那样。
\"预知就像作弊得到的答案,\"他在笔记中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