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浮生站在渡口边,目光追随着一位正在与船夫讨价还价的商人。
微风拂过,带来江水特有的潮湿气息。
他注意到商人右手小指上的墨渍,腰间算盘的磨损程度,以及说话时不经意流露出的南方口音。
\"这位客官应该是从杭州来的绸缎商,\"李浮生心想,\"最近生意不顺,急需压低运费成本。\"
就在这个念头浮现的同时,他眼前闪过几个片段:商人在客栈清点账本时的愁容,一封被揉皱的家书,以及最终成交的运费价格。
这些画面来得快去得也快,却完美印证了他的推断。
经过长时间的自我训练,李浮生已经找到了能力使用的最佳平衡点。
他不再依赖预知,而是将其作为验证推理的工具。
就像此刻,他先通过观察得出判断,再用预知稍加确认——这种方式既不会削弱他的观察力,又能保证判断的准确性。
更奇妙的是,李浮生发现这种能力的范围正在自然扩展。
某个春日的午后,李浮生在书院偶遇一位名叫陆明的年轻学子。
通过交谈中的蛛丝马迹,他推断这个年轻人将来会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当他深入思考这个推断时,眼前竟然闪现出十年后的画面:陆明身着官服,正在审理一桩案件。
\"有意思\"李浮生暗自思忖,\"似乎随着我推演能力的增强,预知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