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写稿员们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掌声热烈而持久,仿佛要将心中的喜悦都释放出来。
宣鼓委员见状,立刻拿来最近两期《新生报》,指着上面发表的几篇文章,详细地向侯本福以文对人地介绍了在座的写稿员,随后请他对稿件进行点评。侯本福神情审慎,认真地重读每一篇文章,然后中肯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他的点评既有对文章优点的肯定,多是溢美之词,也委婉地提出了一些可以让稿子更完善的建议。
虽然没有正式“讲课”,但现场的交流却异常热烈欢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写作的心得与困惑,侯本福也耐心地解答。在这一来一往的交流中,侯本福不仅增强了自信心,还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拓宽了狱中的交际面。
不知不觉间,太阳渐渐西斜,眼看就要到开下午饭的时间了,侯本福这才不顾大家的挽留决然告辞,返回宣教科。走进监内编辑室,只见黄忠福正全神贯注地审读各单位送来的稿件。侯本福一进门,就将去某车间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黄忠福。黄忠福听后,放下手中的稿子,语重心长地说:“平时是得多和基层单位的人接触,以后办事也方便找他们帮忙。”说着,他起身走到文件柜前,打开柜门,拿出一包亮闪闪的小东西。
侯本福凑近一看,竟是十几把做工精美的掏耳勺。这些掏耳勺由不锈钢制成,上面雕刻的龙凤、花鸟栩栩如生,线条流畅,细节精致。
“你看看,这做工多精细!找建筑队的带出去卖给外面的人,一把至少能赚两块钱。”黄忠福满脸得意,眼神中透着兴奋。紧接着,他又拿出一个不锈钢擂钵,继续炫耀:“再看这个擂钵,是用不锈钢整料车出来的,擂钵棒也是纯不锈钢车的。这一套卖出去,至少能赚二十块钱!”
一抹西来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斜斜地洒在宣教科的窗台上,将整个编辑室染上一层暖黄。侯本福站在房间中央,目光再一次扫过做工精美的不锈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