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升起时,三辆军用卡车驶入船坞。工人们开始小心翼翼地恢复潜艇原状。
“看这个。”赵院长神秘地递来一份文件,“老首长争取来的附加条件——美方同意派技术团队‘协助维修’,为期两周。”
陈二海眼前一亮:“这是要……”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赵院长望着远方海平面,“这三天的测绘成果,加上后续两周的‘技术交流’,足够我们的‘海龙’项目少走十年弯路。”
渤海造船厂的清晨被一阵引擎轰鸣声打破。
陈二海推开宿舍窗户,看见三辆挂着黑色牌照的吉普车驶入厂区,车身上醒目的白色五角星在晨光中格外刺眼。
“老美技术组到了!”通讯员小张气喘吁吁地跑来,“带队的是个海军中校,点名要见负责交接的工程师。”
陈二海扣好中山装的最后一粒纽扣,从抽屉里取出连夜准备的“问题清单”。
这份用红蓝铅笔标注的文档上,密密麻麻列着数十个“注意事项”——都是他精心设计为对方准备的‘礼物’。
会议室里,金发碧眼的美方技术组长迪伦中校正用生硬的中文抱怨:“我们的维修期限只有两周,贵方却要求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
“这是我们劳动保护条例规定的。”陈二海微笑着递上清单,“另外,你们维修时,还需要全程有我方人员在场……”
迪伦接过清单,脸色越来越难看:“这不可能!潜艇维修工艺都是军事机密!”
“中校同志误会了,我们不会随意窥探你们的机密。”陈二海指着船坞方向,轻声道,“但是贵方潜艇目前既然发生故障,我们有义务确保其适航性。”
“我们要求抗议!”迪伦大声说着,可最后声音还是弱了下去。
形势比人强,他们现在的抗议注定不会有任何结果!
两个星期后,陈二海已经将这次收获的技术资料整理好上报。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事,高层的下一步批示还没到,另一群人却先找了过来。
“陈工!七机部来人了,点名要见您!”
陈二海心里咯噔一下。七机部——这个主管航天工业的神秘部门,怎么会突然找上自己?
会议室里,一位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