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长摘下眼镜擦了擦:“二海,你估计需要多长时间?”
“三个月出样星,前提是能调用实践二号的部分技术储备。”陈二海在纸上列出清单,“需要改进长征二号的整流罩,重新设计数传系统,还有……”
“等等!”老专家打断他,“就算解决了ccd问题,数传速率怎么解决?kh-11用了x波段,我们连s波段都……”
“用短波。”陈二海语出惊人,“把图像分割成若干区块,通过多个频段并行传输,地面站再做图像拼接。”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这个方案听起来简直天方夜谭,但在场的技术人员都开始默默计算可行性。
老院长突然笑了:“好你个陈二海,这是要把我们的通信工程师逼疯啊。”他转向空军大校,“老李,你们在昆明的202站能改造吗?”
大校沉思片刻:“给我两个连的工程兵,二十天能完成天线阵列改造。”
“还有一个问题。”老专家仍不死心,“ccd在太空的辐射耐受性……”
陈二海早有准备:“用铅箔屏蔽关键部位,再配合星载计算机的纠错算法。”他顿了顿,“其实最大的难点是星上计算机,需要至少8kb的内存。”
“这个我来解决。”门口突然传来一个声音。
众人回头,看见电子工业部的赵总工程师拎着个金属箱子走进来,“刚仿制成功的intel8080,虽然良品率只有30,但挑一挑应该够用。”
老院长环视会场,突然拍板:“成立「尖兵-3」专项组,陈二海任技术副总师,老李负责军方协调。”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陈二海一眼,“三个月后,我要看到这颗星上发射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