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二十六年,刘秀突然想起给百官涨工资,却在朝堂上玩起了 \"差异化调整\":千石以上的高官,工资比西汉降 10;六百石以下的基层官吏,工资涨 20。大司徒玉况当场反对:\"高官们跟着陛下打天下,如今却降薪,怕是寒心。\" 刘秀却笑了:\"列侯们封地动辄万户,高官们收的礼比工资还多,基层小吏才是天天跑腿的打工人,他们连笔墨纸砚都得自己买,不涨工资怎么安心干活?\"
这波 \"基层倾斜\",让郡县小吏们感动得不行。河南县丞张平,每月多拿了三斛粟米,特意买了笔墨,把刘秀的诏书抄在县衙门口:\"看清楚了,陛下心里装着咱们这些基层员工呢!\" 从此,小吏们干劲十足,连最偏远的桂阳郡,都能按时完成户籍普查,刘秀在奏报上批了八个大字:\"基层稳,则天下稳。\"
刘秀嫌 \"大司马大司空 \"这些官名太浮夸,像极了王莽时期的\" 泡沫职称 \",一道诏令下去,全改成了太尉、司徒、司空。骠骑大将军刘隆刚当上\" 大司马 \",屁股还没坐热,就接到\" 即日罢官 \"的通知,气得在府里摔茶杯:\" 陛下这是卸磨杀驴,搞 " 职场扁平化改革 " 呢!\"但刘秀心里明镜似的:\" 天下太平了,不需要那么多 " 高管 ",让赵熹、冯勤这些文吏顶上,才能细水长流。\"
改官名当天,刘秀特意把三公叫到南宫,指着殿外的槐树说:\"当年萧何当丞相,没这么多花架子,咱汉朝的官名,就得像这槐树一样实在。\" 从此,东汉的官制少了浮夸,多了务实,连匈奴使者来朝拜,都笑话汉朝的官名 \"像放羊的头衔\",但刘秀不在乎:\"能办事的官,才是好官,名字好听有啥用?\"
中元元年,各地的祥瑞奏报像雪花般飞来:洛阳醴泉涌出,喝了能治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