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一张覆盖全球的“下一代电池技术潜力图谱”逐渐清晰起来,几个重点目标浮出水面:
目标一:麻省理工学院(mit)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donald sadoway教授的实验室。 该实验室在“液态金属电池”和一种新型“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理论上可以大幅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尤其是在极端温度下的性能。但技术距离实际应用还非常遥远,更偏向于基础科学探索。
目标二: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课题组。 该课题组开始探索使用纳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以克服传统石墨负极容量低、硅材料体积膨胀导致循环寿命短的问题。这是提升现有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最有希望的方向之一,但工程化挑战巨大。
目标三:以邦 特拉维夫大学或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某个电化学实验室。 以邦在材料科学和能源技术方面一直有独到之处。可能存在某个团队在研究新型的、具有超高功率密度(实现快速充电)或超长循环寿命的电池体系,例如基于纳米磷酸铁锂(lfp)材料的改进,或者探索全新的非锂离子电池体系。
目标四:东瀛的某家专注于特种陶瓷或高分子材料的公司\/研究所。 东瀛在电池材料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特别是在电解液添加剂、隔膜材料、以及先进封装工艺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拥有关键“know-how”但并不显山露水的“隐形冠军”。
面对这些各有千秋、但都充满不确定性的“技术火种”,理查德·刘再次向林轩请示,应该如何分配资源,优先顺序如何?
林轩的回复,迅速而精准,再次展现了他对技术发展脉络的惊人洞察力:
“第一优先级,斯坦福的硅负极技术!”林轩几乎没有犹豫,“这是未来五年内,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最现实、也最关键的技术突破口!虽然挑战重重,什么循环寿命、体积膨胀、首次库伦效率低……但这些都是工程问题!是可以用钱、用人才、用时间去逐步解决的!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方向!”
“立刻!让马克·安德森亲自带队,拿出最大的诚意和最优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