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爷真是以大局为重,竟不计如此做的后果……如此说来,有擅权擅杀之罪,而且驳了官家的威严,但毕竟不是矫诏。流放问罪是不可能了,但也极有可能在战后被罢黜官职,至少也是流至远恶军州为官。
请侯爷试想,如果江南百姓真心觉得是陛下给你便宜行事之权、你以此权随机应变决定杀朱勔,战后江南百姓会有多念你的好?身为宗室,官家还会放心让你留在苏州么?到时候说不定就是名义上不贬官阶,实则去远恶军州当地方官了。”
赵子称这么做,对于君权的威严,肯定是有伤害的,这个伤害不是在“实”的方面,而是“名”的方面,会让人对天子诏书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产生不好的想法。
但对赵子称而言,好处也非常明显:只要朱勔对外宣称是他杀的,他在江南民间的声望就会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所以赵子称愿意这么干。他很清楚,对他而言官职高低不重要,名望才最重要。
就算自己做到了宰辅,还是执政一路之地,对于将来靖康之耻时,文官集团高层是否决定拥立他,有影响吗?没影响。
谁能做皇帝谁不能做,跟这个备选之人之前的官职高低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是,在民间和士林的声望高低,在决定拥立谁的时候,却是实打实有用的,能极大影响决策。
用官职换美名,赵子称怎么算都是赚的。
只可惜,这番逻辑没法跟外人说。因此面对外人,他还是只说那些义正词严的理由。
“山河破碎如此,我辈还要蝇营狗苟于个人荣辱么!我姓赵,我当然要为天下百姓的安定多牺牲一些!就算将来因此去远恶军州做官又如何!
只要有利于国家,便是生死都当置之度外,何况只是仕途的祸福!
我意已决,回去之后,我,你,赵府君,联署秘奏,澄清此事。然后,我自会临机专断,宣布朱勔罪名、斩尸以定苏州民心!”
董超听得彻底吓傻了,这赵通判这么不计个人祸福荣辱的么?我大宋居然有如此天下为公的慷慨义臣,实在是难以想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