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调出“天穹”系统的实时监控界面,看着屏幕上平稳流动的数据和绿色的安全指示灯。
让他不知道的是,就在此刻,数千公里之外。
一个针对他的陷阱,已经悄然布下。
第一缕试探性的数据流,正小心翼翼地刺向“天穹”的外壳。
比尔的团队已经开始行动。
第一步,就是验证小何无意中暴露出的那个关于外围数据包处理逻辑的微小配置疑点。
一行行代码飞速滚动,他身后的团队成员们都屏住了呼吸。
“第一阶段数据包已发送。”
这股数据流被包裹在协议外壳之下,伪装成一次来自某个合作云服务商的常规状态查询请求。
它避开了“天穹”系统外围防火墙的常规特征扫描。
没有警报响起,没有红灯闪烁,一切都和比尔预想的一样。
完美的用了小何无意中透露出的那个关于特定类型数据包优先处理逻辑的配置细节。
“外层防御扫描无反应,日志系统是否有高级别警报触发?”
“没有,”负责监控反馈信号的成员回答。
“一切正常,看起来我们的‘访客’很受欢迎。”
这只是第一步,一次极其轻微的触碰。
目的是确认那个入口确实存在,并且不会立刻引爆警报。
“继续执行第二阶段探测,目标是获取配置参数的校验值。同样,保持最高级别的隐匿。”
“是。”
新的数据指令被发出,攻向目标区域。
而在守望着团队的监控中心,张成业扫过屏幕角落一个不起眼的区域。
外围数据包处理单元的实时性能监控图静静地显示着。
那条代表着某个特定处理器核心负载率的曲线,一直平稳地在低位波动。
\"老大你看什么呢?\"旁边的同事王明探头过来。
张成业没有立即回答,他的目光依然锁定在屏幕上。
就在刚才,短暂的一瞬间,那条曲线似乎向上跳动了那么一点儿。
幅度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远未达到任何预警的阈值,旋即又恢复了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