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架势,怕不得是从这里回去后便没有睡,一直奋笔疾书到如今。
见到徐申这么有激情,张岱对其态度也比较满意,但还是先看看对方交上的答卷如何。
徐申乃是汴州开封人士,归乡后为其亡父迁葬立碑、顺便走访一下亲友,不久前又回到洛阳来。因此他所见的主要是汴州所受灾情的影响,其他地方倒是涉及不多。
虽然黄河决堤于魏州,但之前的大雨却是普降于河南河北,汴州地当漕运要害,境内也是多有沟渠水网,早在黄河决堤前便深受河水倒灌之苦,农桑尽毁,仅仅开封一地损害的农田便有数千顷之多,大大小小的运船则更数不胜数。
徐申家族在开封当地还算是薄有资力,因此对境内各种损失了解的也比较全面。他详细的描述了开封并周边地区的受灾情况,并提出了几个赈灾的意见。
首先自然是以工代赈、尽快疏通汴州境内的河渠、以便于恢复漕运,其次就是将汴州作为赈灾的物资中心,各类物资只有积储汴州才能有效率的向四周辐射分散运输。
这些也都是常规的赈济方案,只是徐申作为汴州当地人,对这些方案的执行也有着更加具体和细致的认识,甚至就连汴州连接诸州的水陆运输通道在固定时间内的运输量都有标注。
由此也可见徐申之前能够担任河南府士曹参军倒也不是纯靠眼色混上去的,还是有真本事的。
除了这些常规的赈济方略,徐申还提出了一个动员商贾力量参与赈灾的方案,那就是减少甚至干脆免除汴州境内的关市之税,来刺激各方商贾们将物资向汴州运输,然后再通过官市榷场等手段将这些物资充实到府库中。
类似的想法,张岱在宇文融的家中也听人提及过,但却遭到了宇文融的否决。
首先商贾的力量难以与官府的动员力度相提并论,其次眼下所面对的问题不只是要赈济灾区,更有一个内外财政都非常紧张的背景。
再者关市之税的征免与赈灾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反倒是当年与来年租调的征收与否直接关系到灾区民众的生计。若关市之税都免,灾民们租调之税却不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