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了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情绪价值”!
比如人们看直播的时候,为什么愿意给主播打赏?因为对方提供了情绪价值,那么电影呢?
在我看来《你好,李焕英》是一部成功的“情绪产品”,但要说它是“好电影”?那得看你对"好电影"的定义是什么了。”
“最后,这部电影的口碑或许不会那么好,但是票房却不会差!甚至有可能成为今年的春节档的黑马!”陈默说完就放下了话筒。
但是对于记者们来说,却已经完全足够了。
只是这一波,陈默居然没有说阴阳话,就让他们有些惊讶了。
首映礼结束之后,果不其然。
陈默的这番评价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舆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支持者认为他既点出了电影的不足,又肯定了其情感价值,评价中肯;
而反对者则坚持认为他避重就轻,刻意淡化缺点,为自家投资的作品站台。
“呵呵,果然,驰名双标,句句好像都在贬低,可是句句其实都在夸!”
“谁让这部电影和人家利益攸关呢?”
“陈阴阳资本家实锤了!一部小品电影还黑马?真以为自己嘴巴开了光了,言出法随?”
首映礼后的采访中,贾零面对媒体时显得格外谨慎:“感谢陈导的评价,作为新人导演,我确实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电影本身是团队的心血,观众的口碑才是最终标准。”这番回应被解读为对陈默“双标”争议的委婉切割。
次日,某知名影评人发表长文《当资本裹挟评价,电影还剩几分真?》,矛头直指陈默:“此前陈默用多部电影的犀利辣评,成功的树立了“敢说真话”,不说场面话的人设。
只能说真的不愧是营销鬼才,他营销自己的人设也是一绝。
但是说实话,有些失望,近期他接连出席了三部电影的首映礼。
对《刺杀小说家》《唐人街探案3》这两部电影,进行了犀利的嘲讽式的阴阳点评,可是结果却对《你好,李焕英》这么一部小品电影,给予了明贬实褒的评价。
利用自己的人设带来的影响力,为自己公司投资的电影站台本无可厚非,可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