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个两三倍都是小事儿,涨个十几倍甚至更多都不稀奇。
有时候一把铜壶就能换两个女人,或者换一匹名贵的阿拉伯马,这在走私商眼中可都是硬通货。
转手卖回帝国本土,那都是上千银洋的利润。
就那些年轻漂亮的阿拉伯小姑娘,大楚帝国内有很多富商都喜欢,不惜出大价钱买回去做小妾,那真是赚的飞起。
碰到特别漂亮的姑娘,一个能卖出四五千银元的天价。
在那些波斯部族或者阿拉伯部族中,这些小女孩儿连个鞋都没有,生活在相当恶劣的环境中,连吃饱穿暖都是个难事儿。
若是能够卖回大楚帝国本土,至少吃穿不愁,绫罗绸缎也是想穿就穿,算是耗子掉进米缸里~因祸得福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算是做善事。
正是因为利润极其丰厚,迪拜国王楚-郑洮就瞄上了走私生意这条路子,正好与王国内发展码头航运业相契合,可比苦哈哈的种粮食强多了。
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没错,从迪拜王国发出去的走私货物,给王国财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迅速走向了发展的正轨。
来自大楚帝国本土的大型货轮,每隔两三天就会抵达一艘,将海量的货物源源不断的送入仓库中。
然后通过吨位较小的走私船,以蚂蚁搬家分散的方式出货,连接起遍及整个波斯湾沿岸各国的几十条走私线。
仅一个伊拉克行省,就有多达十几条走私线。
这些华人走私商大多与当地的阿拉伯部族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而这些阿拉伯部族就成为了稳定的散货渠道,结成了暗中的利益同盟。
这些阿拉伯部族用金币,宝石,马鞍,大马士革弯刀,地毯,马匹,牛羊或者女人来付账,比如近年来大楚帝国内兴起的塑料盆,塑料桶就很受欢迎,还有传统的马灯和煤油灯。
双方互取所需,形成长期的贸易关系,那就是一条稳定的走私线。
迪拜王国在货物进出中,可以征收到稳定的税赋,哪怕只有8,每个月的流水也高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