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要让这些仪器真正发挥作用,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科研经费的规模往往与设备投入不相上下。
实验耗材、数据采集、软件开发、国际合作,每一项都是烧钱的“无底洞”。
再加上实验室的基建费用,那些需要恒温恒湿、电磁屏蔽的特殊建筑,以及数十名科研人员的工资、福利、培训成本,一家重点实验室的年度预算轻轻松松就能突破两个亿。
即便如此,这笔钱也只能支撑几年时间,之后还得继续“输血”。
科研经费的分配从来不是平均的,顶级高校与普通院校的资源差距如同天堑,即使在顶尖学府,经费也往往向少数明星教授和热门学科倾斜。
裴瑜曾听闻,到了2024年,仅清华的年总预算支出就高达38569亿元,其中科研经费约占25,估算约为100亿元;
2024年,北大的年度总经费也达到了24330亿元,这还不包括市政府的配套拨款,核心资金几乎全部来自国家投入。
两三百亿元!
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一所高校跻身世界一流,而燕京的顶尖高校却年复一年地享受着这样的豪横待遇。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累积下来,那就是数千亿的投入。
有了这样的资金支持,任何学校都能摇身一变成为科研圣地。
燕京的“壕气”远不止清华北大,还有燕京理工大学、燕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国科学院大学……这些学校的年度拨款同样动辄超过上百亿元,共同构筑了燕京作为全球科研重镇的坚实底气。
当然,所谓的豪横也是相对的。
1986年的华国,科研经费的标准普遍偏低,远无法与40年后的水平相比。
国内高校一个普通课题组的年度经费可能只有几万元,虽然裴瑜还没这个资格,不过客观上来看,以现在的物价和学术环境,存款里躺着的60万元几乎相当于一个小系的预算总和,足以让她组建一个像模像样的经济学课题组了,还能订阅一批外文期刊,甚至支持多次跨省市的实地调研。
她的60万元虽然在国内堪称巨款,但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仍然显得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