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3/4)页
   欧美大学的经济学课题组动辄有数十万美元的经费,配备这个年代最先进的计算机、专职数据分析师,甚至能直接购买商业数据库。
    即使到了21世纪初,华国的师均研究经费仍然难以追平欧美顶尖高校,更不用说1986年这个科研资源匮乏的年代。
    现在的国内高校,计算机还是稀罕物,数据分析大多靠手工计算,国际交流更是凤毛麟角。
    裴瑜所学的经济学不像工科那样,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或大型实验室,但即便如此,经济学研究也绝非零成本。
    在80年代,国内的经济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数据资源匮乏,计算工具落后,研究方法也相对单一。
    想要做出一篇像样的论文,研究者往往需要亲自跑遍图书馆,翻阅堆积如山的期刊和统计年鉴,手工整理数据,甚至还得靠信件与国外学者交流,获取最新的理论动态。
    这些工作不仅耗时耗力,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从差旅费到资料复印费,从订阅外文期刊到参加学术会议,每一项开支都在考验研究者的钱包。
    更不用说,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往往离不开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
    要研究80年代中国农村的土地改革效果,研究者可能需要深入乡村,挨家挨户收集农户的经济数据。
    要分析国企改革的得失,可能得跑遍全国的工厂,采访管理者、工人,甚至翻阅地方政府的档案。
    这些调研的交通费、住宿费、甚至给受访者的“辛苦费”,都是不小的开支。
    而如果研究涉及国际比较,比如对比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研究者还得订阅昂贵的英文期刊,参加国际会议,甚至出国访问,这些成本更是成倍增长。
    裴瑜穿越到80年代,虽然带着21世纪的知识优势,但她的经济学研究要想在北大站稳脚跟,绝不能仅靠“后见之明”。
    要将未来知识转化为80年代的学术成果,她需要很多资金、数据、工具,以及与同行交流的机会。
    北大的经济学系虽然是国内顶尖的学术重镇,但现在的科研条件远不如后世,研究经费有限,数据获取困难,计算机还是稀罕物,编程分析更是天方夜谭。
    裴瑜必须想办法克服这些限制,找到适合这个时代的切入
第(3/4)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捡个老婆,小猎户变成大皇帝离婚后夏小姐掉马,总裁跪求复合我走后,渣男一夜白头三山阙穿越六零,带着妹妹去下乡一把大狙闯大明快穿:BE炮灰不按套路走综影视从安陵容重生开始邪神入侵灾星祸世?我:这波爽局凭实力得机缘,怎能说我是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