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都督张公瑾得知这一重要消息后,不敢有丝毫懈怠,马上快马加鞭向唐太宗报告。同时,他凭借着自己对突厥局势的深入了解,列举了出兵的六大条件。
“颉利纵欲逞暴,诛忠良,宠奸臣,一也。”颉利可汗在位期间,只顾自己纵情享乐,完全不顾突厥百姓的死活,还杀害那些忠诚正直的大臣,却一味宠信那些奸诈邪恶的小人。如此昏庸无道的统治,必然会引起突厥内部的不满和动荡。“薛延陀等诸部皆叛,二也。”此前不堪忍受颉利可汗压迫的薛延陀等部落已经纷纷脱离了突厥的统治,这大大削弱了突厥的整体实力。“突利、拓设、欲谷设皆得罪,无所自容,三也。”突利可汗与拓设、欲谷设等重要将领都因各种原因得罪了颉利可汗,如今都处于无处容身的境地,内部的分裂已无法挽回。
“塞北霜旱,粮草乏绝,四也。”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塞北地区连年霜旱,粮食欠收,突厥军队面临着严重的粮草短缺问题,这对一支需要长途征战、维持庞大军队运转的军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颉利疏其族类,亲委诸胡,胡人反复,大军一临,必生内变,五也。”颉利可汗在任用亲信时,疏远了自己的族人,却亲近那些反复无常的胡人。这些胡人本就缺乏忠诚之心,一旦唐军大兵压境,必然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引发内乱,让突厥陷入更加危急的境地。“华人入北,其众甚多,比闻所在啸聚,保据山险,大军出塞,自然响应,六也。”大量中原地区的百姓因战乱等原因流入北方,被突厥统治。如今听闻大唐即将出兵,他们纷纷聚集起来,占据山险之处,若唐军出塞,他们必然会响应,从内部给突厥以致命一击。张公瑾的分析条理清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突厥目前的困境和唐朝出兵的有利时机。
高明的统帅往往能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唐太宗马上抓住这一战机,他深知,这是彻底击败突厥、消除大唐北方边患的关键时刻。
贞观三年十一月,他迅速做出决策,以兵部尚书李靖为帅、并州都督李世绩为副帅,率领华州刺史柴绍、大将薛万彻等统兵十余万,准备兵分四路出击塞北。李靖,犹如一颗璀璨的军事巨星,他善用奇兵,出奇制胜,常常能在看似绝境中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战机,给予敌人致命一击;李世绩则是中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