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两广总督府,其他府也是一样的。
这是朱祁钰的安排,可以提高办事效率。
大明一共有两京十三省,一百四十府,一千四百县。
在过去,几乎每一本奏章都会呈现在皇帝的书桌上,不论官职大小。
而且没有分类,几乎是谁先谁后的安排,容易漏掉关键信息。
景泰元年、二年、三年,朱祁钰都是这么过来的。
身心俱疲的他,决定改革内阁制度。
在景泰三年冬季,下了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兹设承宣使一百四十员,每府一员,常驻京师,隶属通政使司,职掌整理地方奏报、代笔陈情。秩正六品,三年更替。各府文武须如实具告,不得隐匿。钦此。】
特别成立一个新的部门,独立于六部之外,直接受通政使司(明朝中央文书收发机构)监管,名叫“承宣司”。
该名取自地方“承宣布政使司”,意为“承接上意,宣达下情”。
“承宣司”,聚集了天下一百四十府的特派官员,他们的职务名叫“分理郎”,官衔六品。
“分理郎”的具体职责是:
【信息汇总】:整理各自负责的府,上报的赋税、民情、灾异等,剔除冗余,提炼关键。
【代笔奏折】:根据地方官口述或文书,以规范格式撰写奏章,避免文辞琐碎。
【紧急直奏】:遇地方突发事态(如民变、天灾),可绕过常规流程直接呈报皇帝。
【档案管理】:建立各府文书档案库,供内阁或皇帝查阅。
每天傍晚,京师“提塘官”(信使)会将地方文书,分类汇总,统一发放到各府邮箱中。
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分理郎”就需要统筹整理,提取出有用消息,使用规范格式撰写奏章。
通政使司会将各府奏章,分别用不同的箱子装好,运送到乾清宫,由太监一本一本的拿过来,让皇帝审阅批示。
然后在第三天,皇帝将所有奏章批示完毕,交到通政使司。
通政使司会分别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