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6)页
    东汉熹平四年(175年),河东郡杨县的暮春时节,汾水河畔的桃林正落英缤纷。
    年仅十岁的徐晃蹲在岸边,专注地用柳枝在河滩上勾勒兵阵图,腰间悬着父亲遗留的青铜剑——那是位曾随班超经略西域的老兵,却在黄巾之乱中为护乡亲血染衣襟。
    少年抬头望向对岸连绵的中条山,山影如铁,恰如他日渐坚毅的心境。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如野火燎原,三十六方义兵并起。
    二十岁的徐晃已在河东郡衙为吏,负责钱粮调度。
    某日,他目睹郡兵征讨黄巾溃退而归,伤者横于道,吏卒劫掠民财,不禁喟叹:“此等官军,与盗何异?”遂弃笔仗剑,慨然道:“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功,非屈身于刀笔之间也!”
    是夜,他于县衙后堂挑灯夜读《孙子兵法》,烛花爆响处,忽闻窗外马蹄声急——一队黄巾残部突袭县城。
    徐晃提剑冲至城门,见县令欲携印信而逃,大喝:“公为父母官,当与城共存亡!”遂振臂一呼,聚集衙役、青壮数百人,登城死守。
    五更时分,援军至,贼众溃散。
    此战过后,徐晃名震河东,郡太守亲书“忠勇可嘉”匾额相赠。
    初平三年(192年),李傕、郭汜之乱祸及长安,徐晃随同乡韩暹投奔汉献帝东归之路。
    时汉献帝车驾至安邑,缺衣少粮,群臣饥困。
    徐晃冒死率数十骑突入敌军粮道,夺得粟米千斛,献帝执其手曰:“卿真社稷之臣也。”
    拜骑都尉,赐铠甲一副。
    然徐晃见韩暹等军阀专权跋扈,知其难成大事,常于月夜登城远眺,见中原大地烽烟四起,暗自立下“寻明主、定乾坤”之愿。
    某夜,他与部将陈宫(非兖州陈宫)饮酒论时局,慨然道:“今群雄并起,袁绍外宽内忌,袁术骄奢淫逸,皆非明主。唯曹公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许……”
    话音未落,忽闻帐外马蹄声,二人相顾沉默——在这乱世,每一句心声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建安三年(198年),徐晃在满宠引荐下至许昌拜见曹操。
    时曹操正于帐中批阅军报,见徐晃顶盔贯甲而入,身长八尺,虎背熊腰,眉峰如刀,心中暗赞
第(1/6)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出狱人间无敌,你们高攀不起!快穿白月光穿进be剧本大帝老爹给太多,系统不服已黑化娘胎开始逆袭,出世即无敌重生流放,搬空仇家扶持小叔称帝废柴的我,突然有了亿万年修为修仙:我真没想当舔狗!妖孽下山,师娘师姐太宠我怦然心动幽冥战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