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良久,他唯一想到可用的暂时性武器,是一种以汽油桶制成的飞雷炮,民间戏称为“没良心炮”。
这种装置不过是将巨大的铁桶当作抛射物,因为投掷的物体通常重达十余斤,所以威力极大,但射程不过两百米,操作困难且风险极高,稍有不慎便会伤及自身。
思虑再三,李伟最终决定先将其制作出来试验一番。
此外,那些长刀兵的装备给了他灵感,他计划给燧发枪配备专门的工具,以防敌人近身时毫无反击能力。
至于旗手,则可以用哨子代替,不必再让一个人专职举着沉重的大旗如此辛苦。
另外,小号将是战场上指挥的理想工具!
李伟飞速写下大量内容,总算为神火卫制定了初步的训练规划。
“唉,要是时间充裕的话,真想把线膛枪、米尼弹和线膛炮全都研制出来,那样我就无所畏惧了。\"
李伟无奈地叹了口气。
未曾料到朱元璋会派他上战场,如今仅剩一个月,许多事情根本来不及准备。
安排好计划后,李伟前往军器局,必须尽快生产所需物品,时间紧迫,而且装备完成后士兵们还需适应与训练。
就连哨子和小号这类小物件,也需尽早制造。
为了保命,李伟立刻投入行动,一方面督促军器局打造所需物资,另一方面着手重新规划神火卫的战斗队形。
首先,那千名骑兵保持不变,此时骑兵的作用依然显着。
另有一千弓箭手,李伟打算重组他们,部分担任后勤工作,其余预备成为炮手。
剩余的三千余人,则依照三三制模式部署:
三人一组,呈三角形排列,后方两人负责装填弹药,前方一人负责射击,左侧交枪后由右手递回右侧,无需转身即可完成交接。
后方两人依次替换,左先右后,交替进行不得混乱。
以此构成射击小组,既节省了切换时间,速度预计还会比传统三段击更快些许。
这是射击团队,接着便是大规模的编队整合了:
每三组组成一个小队,配备一名小队长,总共十人。
三个小队构成一个大队,设一名大队长,总计三十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