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6)页
    菊花入药部位的多元应用:
    民间经验与名医方剂中的价值解析
    一、菊花入药部位的本草考证与分类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入药部位传统上以花序为主,但在民间及历代医籍中,菊叶、菊茎、菊根亦有应用,形成“全株入药”的特色。根据炮制方法与药性差异,花序又可分为:
    1 黄菊花:多产于浙江、安徽,色黄,气清香,偏于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证。
    2 白菊花:色白,主入肝经,长于平肝明目,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
    3 野菊花:为野生菊科植物的花序,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力强,多用于疮疡肿毒。
    此外,菊叶(味苦辛,性凉)、菊茎(清热利水)、菊根(解毒消肿)在民间偏方中亦有独特应用,然历代名医方剂仍以花序为主流。
    二、民间使用方法与单验方剂解析
    (一)花序的民间应用
    1 内服疗法
    - 风热感冒初起:单用黄菊花15g,沸水冲泡代茶饮,或配伍薄荷6g、连翘10g,适用于头痛、咽痛、发热轻之证(《民间验方汇编》)。
    - 肝阳眩晕:白菊花30g,粳米100g,煮粥食用,可配伍天麻10g增强平肝之力,常用于高血压头晕(《滇南本草》经验方)。
    - 目赤肿痛:菊花20g、决明子15g,水煎服或代茶,外洗用菊花30g煎水熏眼,治风热或肝火所致目疾(《中医眼科学》民间方)。
    2 外用疗法
    - 痈疖疔毒:鲜野菊花适量,捣烂敷患处,或干品研末调蜜外敷,每日换药2次,可解毒消肿(《疡科心得集》民间验方)。
    - 湿疹瘙痒:菊花、地肤子各30g,煎水外洗,治湿热型皮肤瘙痒(《安徽中草药》)。
    - 口疮溃疡:菊花10g、冰片1g,研末吹敷患处,每日2次,适用于心脾积热型口疮(《偏方大全》)。
    (二)菊叶、菊茎、菊根的民间应用
    1 菊叶
    - 痈肿初起:鲜菊叶捣烂,加少许红糖外敷,每日
第(1/6)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道教神话:我乃世间最后一位真仙吴云肖雪燕重生七零:前夫假死我改嫁,他急了重生猎户,从进山打猎开始成神被弃后我高嫁太子,渣竹马悔疯了至尊皇二代重生80:进山打猎后,我靠摆摊起家异类剑主皇兄,该让位了风月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