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那天,虎娃在鹰嘴崖下遇见了陈教授。老人蹲在石缝前,用放大镜观察远志的菌根共生现象:\"小周啊,你爷爷说得对,人工培育始终缺了股子"山气"。\"虎娃打开背包,取出晒干的野生远志和组培苗,放在一起对比:\"您看,野生根的韧皮部更厚,皂苷含量\"
\"走,\"陈教授忽然站起身,\"带我去看看你说的"闯山"。\"当那株历经山洪的远志出现在眼前时,老人的手轻轻颤抖:\"这是活着的标本啊!它的根系一定分泌了特殊的抗逆物质\"虎娃望着教授发亮的眼睛,忽然明白,有些东西不必言说,自有山海为证。
暮色染透群山时,虎娃和陈教授坐在老周的坟前。远处的药径上,几个穿红背心的志愿者正在补种本土植物,虎娃认出那是自己在城里发动的\"护山计划\"成员。陈教授摸出支烟,却想起山里禁止明火,又默默收回去:\"明年我们在这儿建个生态监测站吧,就叫"远志站"。\"
虎娃点点头,从兜里掏出老周的烟袋,里面装着他新采的野生远志种子:\"陈教授,您说要是把这些种子的基因序列测出来\"老人笑了,笑声里带着释然:\"好啊,让老周的远志,也在实验室里扎回根。\"
山风掠过坟头的远志苗,叶片沙沙作响,像老周在天之灵的絮语。虎娃望着漫天星斗,忽然想起老周笔记本里的最后一句话:\"若有来生,愿为太行一石,守药魂千年。\"此刻,他终于懂得,所谓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长出新的枝叶。
第十一回 雪夜荧屏传尺素 春晨云轨护青蚨
小寒节气,太行山飘起了鹅毛大雪。虎娃坐在生态监测站的电脑前,屏幕上跳动着实时监测数据:\"背阴崖湿度68,温度-2c,土壤氮磷钾含量稳定\"忽然,视频通话请求闪烁起来,陈教授的脸出现在屏幕里,身后是摆满组培瓶的实验室。
\"小周,快看看这个!\"教授举起一支试管,里面的液体泛着淡紫色荧光,\"我们从野生远志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