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设立大学士为顾问,辅助朝政。
同时建立通政司。
洪武年间,通政司并非虚设,反而是要职。
通政司负责分类整理奏章并呈递皇帝。
当杨士奇携朱高煦及锦衣卫到访通政司时,内里一片忙碌。
奏章被分类堆叠,每类皆如小山。
有人高呼:“加快速度,所有奏章今日务必完成。”
“最晚明日早朝前,全部送至吴王府。”
杨士奇率众进入。
那官员显然不识他,见状呵斥:“汝是何人?竟敢擅闯?此乃重地,擅入者死!”
杨士奇未着官服,仅着便装,整了整衣领,正色道:“翰林院侍讲学士,杨士奇!”
昔日,布衣杨士奇受吴王青睐,被推举入仕,后更蒙陛下钦点为翰林院侍讲学士,自此青云直上。此等佳话已在朝堂广为流传,无人不晓。
众人耳闻其名,却鲜见其面。杨士奇自得吴王赏识后,多于王府履职,少涉朝臣交际。
忽闻其至,通政司诸吏虽初感意外,旋即堆满笑意迎接。
“原来是杨侍讲驾临,未曾远迎,还请恕罪。”
通政司众吏齐齐作揖致礼。
“杨侍讲此次来访,不知所为何事?”
一官员上前试探问道:“莫非吴王殿下身体已痊愈,可复理政务?”
他躬身陪笑道:“呈递奏章乃是我司职责所在。”
“怎敢劳动杨侍讲亲临?”
杨士奇淡然回应:“是谁告诉你我是来取奏章的?”
这看似平和的话语,却如惊雷炸响。
那官员一怔,连忙追问:“那不知杨侍讲此番前来,所为何事?”
此人也是五品官员,品阶与杨士奇相差无几。
然而,人人皆知,翰林院侍讲学士的地位不可仅以品秩衡量。
在杨士奇面前,即便讨好奉承,自称“卑职”也在情理之中。
这名通政司官员虽曾遵从文官建议,拒绝向吴王递送奏章,但此刻面对杨士奇,丝毫不敢怠慢,反倒极力巴结。
“杨侍讲若有差遣,尽管吩咐,凡力所能及,定当尽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