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说……中学生,要学失败制度?”
“是。他们已经在课上吵了一整节,争论班干部到底该不该签值日安排单,吵到老师劝不住。他们说——‘要不我们搞个蜂窝流程’。”
蜂窝平台没有犹豫,直接安排三人讲述小组,带着原始制度图谱、72次失败录像、十张签字卡样本,以及一整套群众争议片段,走进了那间普通的教室。
讲课的不是官员,不是学者,是张浩。
这位从祠堂走出来、最早和村民“吵制度”的蜂窝二号讲述人,站在黑板前第一句话就问:
“你们谁在班里吵过架?”
全班安静了三秒,然后,几乎所有手都举了起来。
“我吵过。”
“我说卫生区分配不公平。”
“我不想选那个班长,他安排事只顾他自己。”
张浩点头:“很好,那我们来学制度。”
“不学怎么安排,不学怎么管人,学——怎么把你不满讲清楚、写下来、让别人签上字、出了问题还能贴墙上被人反驳。”
“这才叫制度。”
他把第一张制度卡贴在黑板上,上面写着:
“第七课间卫生轮换机制草案(试行)”
发起人:高一二班学生代表
执行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大课间
异议时间:每周五下午班会自由讨论
签字卡责任人: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组长三人联署
底下附着一张“失败登记表”,赫然写着:
“第2周,卫生区域清扫次序混乱,无人登记,执行失败”
原因:责任人未跟进,学生未形成流程共识
修复提议:每次清扫后当场签字,现场讨论分配不公直接备案,下次可据此调整
全班哗然。
“老师,这个比我们上次开班会讨论那个‘值周日志’清楚太多了。”
“我们也可以这样吵着写吗?”
张浩笑:“不是可以,是应该。”
他抬手写下四个字:
“讲理训练”
“你们现在的课程叫‘表达与制度’,但我告诉你们,表达如果不能引起规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