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那天,广场上贴出了第一份居民制度卡:
“小区电动车棚位置争议制度草案”
反对人:4名
提案人:3名
签字:11人
承诺事项:如执行失败,由签字人在广场重提异议流程,七日内复议一次。
几天后,又有人贴出第二份:
“宠物遛狗时间制度建议书”
反对人未署名,但在“反对专栏”留言:
“我反对晚上遛狗不牵绳,你们可以不写名字,我会继续贴我的意见。”
第三周,讲理广场上挂满了签字卡、失败记录和修订说明。
居民们不再靠微信群骂人,而是走到广场,对着制度墙吵一场,然后各自留下签名,再去喝茶。
媒体拍到一张照片:
阳光下,一位六十岁的老人和一位十四岁的初中生站在广场中央的签字桌前争执,然后两人各自按下手印。
标题只有八个字:
“讲理,不分年龄。”
……
蜂窝平台将这张图挂在首页,宣布:
“讲理广场计划”正式立项,预计三年内推进百座落地。”
广场样式也从一个模板演化出多个版本:
村庄型:搭配村议会堂、祠堂旧址、麦场边;
城市型:结合社区街角、公园长椅、地铁出口;
校园型:设于操场边、教学楼底、实验楼外墙;
企业型:嵌入会议室旁、食堂入口、车间门口。
每一个“讲理广场”都有一块铁牌,牌子上只有两句话:
“这里不是给你赢的,是给你讲的。”
“签字之前,可以吵;签字之后,一起改。”
……
有一天晚上,陈家村新落成的“讲理广场”亮起了灯。
不远处,有人带着孩子散步,有人在小圆桌前翻失败记录卡,还有人坐在签字凳上写着一张新提案。
张浩站在路口,看了看那排灯下的签字墙,又看看天上星星,说了一句:
“原来规矩,也可以被点亮。”
那一夜,蜂窝制度的意义,再一次生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