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湿不泥于燥” 几字如铁画银钩,笔锋凌厉,尤其是竖笔之处,力透纸背,在纸张背面形成一道细微却清晰的凸痕。指尖轻轻抚过那道痕迹,仿佛能触摸到师父挥毫时的专注与执着。恍惚间,师父晚年常说的 “执两端而用其中” 的教诲在耳畔响起,这句话蕴含着中庸之道,在中医诊疗中,意味着要权衡病症的寒热虚实,找到最恰当的治疗方法。
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一旁放置的《青囊经》,心血来潮地翻开那页标注着 “中病即止” 的朱砂批注。两相对照,他的瞳孔骤然收缩 —— 同样是起笔重按,如磐石落地般沉稳,彰显着医者下笔时对病情判断的笃定;收笔轻提,似飞鸟振翅般轻盈,体现出对用药剂量的谨慎斟酌。这惊人相似的笔势,不正是医者临证时审慎态度的生动写照吗?每一笔落下,都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收锋,都是对疗效的考量。
“您看这桑皮纸。” 张思贞用镊子轻轻夹起手稿修补处的纤维,缓步走到窗边。此时,皎洁的月光透过雕花窗棂倾泻而入,洒在他手中的纸张上。他将纸张举起,对着月光仔细观察,桑皮纸特有的纹理清晰可见,那些细密的纤维如同交织的网络,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百年前的医者用桑皮纸修补‘去附子’的段落。” 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在讲述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那时,或许是某位医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对于某些患者而言,附子的燥热之性太过猛烈,容易伤阴,故而决定删去这味药,并用桑皮纸细心修补,留下自己的见解。”
“而三百年前的先辈,又在同处留下‘脾弱者减半’的刻痕。” 他的指尖轻轻划过那道微微凹陷的刻痕,“可以想象,那位先辈在面对脾胃虚弱的患者时,深知药物剂量的重要性,斟酌再三后,慎重地刻下这一提醒,希望后世医者能够引以为戒。”
目光缓缓上移,落在师父的批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