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杨林得知尚可喜前来报名讲武学堂时,竟是不由一阵大喜,不断高呼“天助我也”。竟然外衣都没有来得及穿亲自跑出门外迎接。这把只有十六岁的尚可喜感动的不知如何是好,自此将杨林视为主公。正式开始了他在杨林麾下几十年的戎马生涯。
杨林之所以能如此高兴,正因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可谓是这个时代较有才能的军事人才,在战场上颇为勇悍。尚可喜在后世是“汉奸”不假,但要是方法得当其还是能沿着正途走下去的。而且他精通水战,今后要开展对外贸易必然要组建水师。那么这样的人才前来投奔,自己焉有不受纳之理?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讲武学堂招生这件事在士子中的反响是最大的。辽东士子本就比不过关内士子学识丰富,而且人数上也不多,能中举做官的人就更少了。以致在官僚阶层中并不能形成所谓的“党派”,来达到对抗皇权、把持朝政的目的。
辽东士子中不排除死抱着书本成天“之乎者也”、“圣人云”,饿死也不想办法谋个营生的迂腐木讷之人。但更多的人不是富家子弟,常年读书对家里经济负担极大。还是要一边读书一边为了生计而奔波。因此如今有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摆在面前时,他们中那些具有拚搏进取精神的人不顾亲朋的劝阻,毅然背起行囊前往应考。
在这个时代士子从军就意味着弃文从武自降身份。而武人在大明朝里身份很低微,甚至没有前途可言。这些人能做出如此选择,可想而知都是毅力坚决之人。
再说这个时代科举考试竞争的相当残酷激烈,全国几十万人参加考试只录取其中的千八百人。剩下的哪些人怎么办?总不能啥也不干吧,所以还是要想办法生活下去的。另外明朝科举对士子的军事素养也有一定要求。例如明末余姚人“恩贡生”朱舜水,还有宁波张煌言。他们都是文武兼备,并且上过战场杀过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