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2/7)页
    在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包含:
    \t本我(id):代表原始冲动;
    \t自我(ego):在现实与冲动之间调节;
    \t超我(superego):内化的道德规范。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处事风格”“冲突应对方式”源于早期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对抗。比如一个人在童年受到压抑、惩罚,可能就会形成压抑的性格,这种性格在成年后也很难改变,只能通过长时间的精神分析、挖掘潜意识,逐渐“缓解”问题,但仍然不能从根本改变。
    因此,弗洛伊德实际上是悲观主义者——他认为我们是被过去塑造的奴隶。
    阿德勒的观点:
    阿德勒则是选择主义者和目的论者。他认为:
    “不是过去决定了现在,而是我们对未来的目标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过去。”
    阿德勒坚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可以根据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想要达成的目标,来调整行为模式,从而塑造新的性格。他特别强调“生活风格(life style)”——即每个人选择的一套独特的人生应对方式,这个风格虽然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绝非无法更改。
    他举过一个例子:两个有着相似童年创伤的人,一个变得自暴自弃,另一个却奋发图强——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对发生之事的解释与回应”。
    也就是说:
    \t弗洛伊德强调过去塑造我们,我们只能去疗愈它;
    \t阿德勒强调未来激励我们,我们可以用目标重塑现在。
    这构成了两人心理学理念最根本的对立。
    三、自卑与优越:动力机制的差异
    弗洛伊德关注的是“欲望压抑”:
    \t他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社会和道德压抑了我们的本能欲望(比如性欲、攻击欲);
    \t所以他强调“无意识的冲突”以及“梦、口误、神经症”背后隐藏的被压抑的本能。
    阿德勒却完全不同,他认为人的核心动力是“自卑感与优越感的斗争”:
    \t每个人从小都有某种自卑(身体弱、成绩差、没人爱等);
    \t但正是这种自卑,促使我们去努力、去变强
第(2/7)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张小曼洛尘废柴修真记洛尘张小曼3366洛尘什么修炼废体,我有烛龙血脉!替身为凰质子摇身变帝王,诱哄我做正宫娘娘带着随身弹幕,勇闯七十年代心声被偷听,她打烂绿茶女主的脸我,小狱卒,隐藏身份世间无敌一局天下棋,尽显华夏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