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9)页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翻开泛黄的典籍,孔子一句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如黄钟大吕,穿越千年时空,叩击着现代人的心灵。在这个价值多元、信息纷杂的时代,我们常常在纷繁的人事中迷失判断,在复杂的情感里摇摆不定。而孔子的这一箴言,恰似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辨人识事的道路,揭示出唯有具备仁德之心的人,才能真正公正地喜爱他人、厌恶不良之事。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短短数字,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好人” 并非无原则的滥情与偏爱,“恶人” 也绝非盲目冲动的厌弃与排斥。仁者的 “好” 与 “恶”,建立在对 “仁” 这一道德准则的深刻理解与坚守之上,是一种基于正义、善良与智慧的理性判断。只有内心真正具备仁德的人,才能超越个人私欲、偏见与情绪的束缚,以客观、公正、真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历史长河中的仁心明辨
    (一)古代圣贤的仁德实践
    战国时期的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多次挑衅与羞辱,选择了一再忍让。他并非畏惧廉颇,而是心怀国家大义,深知将相和则国家强。他对廉颇的忍让,并非懦弱,而是一种基于仁德的 “好人” 之举,因为他看到了廉颇的勇猛善战对国家的重要性,不愿因个人恩怨而损害国家利益。蔺相如退避廉颇的车驾,甚至托病不上朝,避免与廉颇发生正面冲突。他的门客不解,他却以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回应。最终,他的宽容与仁德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二人成为生死之交,共同为赵国的稳定与强大贡献力量。蔺相如的行为,完美诠释了仁者如何以博大的胸怀去 “好人”,以高尚的品德去化解矛盾。
    反观南宋时期的秦桧,为了一己私利,陷害忠良岳飞,以 “莫须有” 的罪名置岳飞于死地。秦桧与金朝暗中勾结,为求偏安一隅,极力主张求和。他利用宋高宗对武将的猜忌心理,罗织罪名,打压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秦桧的 “恶人”,是出于自私自利的阴暗心理,是被权力和贪欲蒙蔽了双眼的错误判断。他的行为违背了基本的正义与良知,不仅让国家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将领,也让自己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与仁者的 “恶人”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1/9)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重生七零,赶山致富我把妻女宠上天道界天下帝少小妻又闯祸了那一晚我才知道他禁欲下疯狂我来自上界帝族,成婚当天媳妇跟人跑重生在电影的世界两界倒卖:我用晶核换古董皇朝:挟我以令诸侯?朕直接屠你满门!医香满城尽风华诡棺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