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4)页
    星城市,市委大院西楼会议室。
    早上九点整,一辆挂着京牌的中巴车悄然驶入内部通道。车上下来五人,均穿便装,无专人接待、无新闻报道。身份却清清楚楚:
    大夏中央组织部干部三局调研组。
    此次前来,不是巡视,也不是换届考察,而是带着一份特殊任务:
    “对星城市试点制度运行机制、干部适配情况,以及制度对组织体系的影响风险,进行结构性评估。”
    这是副省级干部提名流程中,少有的一次“制度型特殊考察”。
    ……
    市委大楼七楼会议室内,李一凡早已等候。身边不是常务副市长、宣传部长,而是——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明远,兼任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
    市纪委副书记兼组织审查处负责人;
    市制度执行协调中心主任;
    星城市“改革运行数据平台”核心架构师。
    没有一个是“政务官”,全是“系统官”。
    这不是一次“讲述政绩”的汇报,而是一场“展示体制逻辑”的硬核测试。
    调研组组长姓黄,五十多岁,头发斑白,一进会议室便直入主题:
    “我们不是来听讲话的,也不是来听故事的。”
    “我们要看的,是你们这套机制到底是不是组织可接受、系统可吸收。”
    李一凡点头,亲自按下会议桌一侧的触屏按钮。
    三块大屏亮起,呈现出三个系统界面:
    1 制度流程追踪图:显示星城市“星光2030机制”全流程闭环,从制度设计—执行监督—绩效考评—干部流动,覆盖全系统共84个接口节点。
    2 改革干部适配指数曲线:红蓝曲线交错,从2012年至2015年,涵盖组织部抽样的327名制度参与干部,形成“岗位与机制匹配度”模型。
    3 政务系统反馈速率对照图:显示各厅局在三类制度项目中反馈时效均值,精确到日。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寂。
    黄组长低头看了眼材料,开口:
    “你们是怎么把这套机制分级授权的?既不是条条管,也不完全属地化。”
    李一凡答得直接:
    “我们用的是
第(1/4)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武道第一神(老狐)高考被挤名额,我转身入伍报效国家迟到不算晚蚀骨危情:他的深情她不懂全球炼蛊:我能推演合炼路线穿越星际:妻荣夫贵后宫争宠?真不用!我撒个娇的事重生后,我棒打极品儿女第一战列边军悍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