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0/12)页
变化,例如以正念的态度觉知痛苦,痛苦就会慢慢消散,今后再遇到同样的场景,就不会再体验到痛苦。
    这便是「无常」智慧在脑科学视角下的解释与底层逻辑。
    同理,除了被观察的对象一直是在变化的,因为内在预测模型的不断更新,观察的主体本身也是无常的。
    一个人大脑的预测模型,是ta对于自己和世界的看法的集合,是构成「自我意识」的核心,因为正念对模型的不间断更正,也就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自我」,这也就是「无我」的本质。
    至于佛教「苦」的真理,即认为一切现象都是苦,也可以从预测编码的角度得到科学的阐释。
    正是由于外界的无常变化,大脑永远无法彻底消除「预测误差」,所以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围绕着“平静基线”产生上下对称的情绪波动,有多少快乐,也就有多少痛苦。
    换句话说,求存的本能,通过引动精神与肉体的苦乐感受,来驱使我们在现实中趋利避害,不断地向世界索取能量、资源,满足自己的欲求,规避风险与危机。
    因此,只要我们还活着,有源源不断的“对生的欲望”,那也就会有延绵不绝的“对死亡的恐惧”;为了求生存,我们永远会遭受“不满足”之苦。
    06
    生命的意义:追求「自由能」最小化
    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物理学家薛定谔就提出了“生命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人们宇宙趋向“熵”并走向消亡,而生命体却强烈抵抗这种趋势。
    相较于宇宙中熵的必然增加、秩序的必然减少,生命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会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方式来维持或者增加内部的秩序,例如摄取食物,吸收负熵,并将其转化为无法做功的热能,来维持生命的“低熵”状态。
    那一个生命系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可以确保熵的最小化,维护自身的存在呢?
    答案就是那些「追求最小自由能」的系统。
    神经科学家卡尔弗里思顿将个体所期望进入的状态(预测)与个体感官感受的状态之间的差异,即前文所提及的”预测误差“,称为「自由能」。
    他认为,从单个细胞到拥有数十亿神经元的人脑
第(10/12)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狂野山村,从草垛开始提款机不当了,校花儿全家急疯了60年代:我有一块地神豪:从手撕未婚妻一家开始开局被女土匪看中,我占山为王非洲创业实录我死当天,顾总和白月光订婚了长嫂要改嫁,疯批小叔失控了天下游鱼一鱼一酒一江湖,一妖一凰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