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现实的世界是无常变化、不可掌控的,天气可能阴,可能晴,温度可能热,可能冷,我们可能睡好,可能睡不好,他人可能喜欢我,也可能讨厌我。
偏执的预测,让我们在面对千万种可能性时,只能接受最完美的那一种,那情绪的起起伏伏,痛苦的心境不免就会成为人生的常态了。
反观心态良好、积极乐观的人,他们对世界的预期往往是相对“模糊且低”的。
例如,对于一个不怕失眠的人来说,当被问及今晚希望睡几个小时,他通常会回答说:几个小时都行呀,只要别一分钟睡不着即可。
对于一个在社交中钝感力极强的人来说,他人喜欢自己也好,讨厌自己也罢,都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不主动伤害自己,那就是可以接受的。
04
主动推理vs感知推理
那么面对一次次的预期偏差,我们,或者说“大脑”是如何据此调整内在模型,减少误差的呢?
一种方式是「主动推理」,一种方式是「感知推理」。
所谓主动推理,即大脑通过主动行为来改变感官的输入,来减少预测误差,使其与大脑的预测相吻合。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主动改变现实使其与预期相符”的方法。
例如,如果我们担心自己今晚会入睡困难,那就提前为睡眠做些准备——早早上床、戴上眼罩和耳塞;
如果躺到床上还是无法睡着,那就通过主动逼迫自己入睡,反复监测自己是否有困意,或者深呼吸是自己镇定下来的方法追求入睡,目的都是为了缓解睡不着带来的焦灼不安。
假如我们发现身边的人不如自己期待的那般友善,那就通过主动回避接触,刻意冷落,或者反复分析他人动机的方式打消落差感。
这种方式其实就是文章开端所讲的「控制“事”来符合“愿”」。
这个方法的确可以暂时缩减预期误差,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在今后面对类似的场景时,依然容易导致预测与现实的不相符。
因为“主动推理”相当于对外在的经验,或者说感官输入进行了“筛选”,使其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