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7/12)页
大脑的预设,没有对内部模型的大数据进行更新,所以下一次的预测依然会“精准”地排斥其它可能性。
    这就相当于我们给人工智能重复输入了一些它已经掌握的数据和知识,那面对之前答不上来的题目,它现在依旧答不上来。
    也就是说,即便这一次逼迫自己睡着了,或者回避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人,那下一次不仅会依然惧怕失眠,对那个人仍然感到厌恶、排斥,甚至失控感、负面情绪会愈发严重。
    因为「主动推理」可能不仅仅会巩固原有的预测,还会让这个预测更加「精确」。
    换句话说,可接受情形的范围进一步缩小,“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更大。
    因为一方面,我们通过主动作为让“客观现实”再次符合“预期”,等于再输入了一次“事情本就该按照我预想的发展”的经验,会让大脑进一步认定自己固执的预期是正确的,不容置疑。
    另一方面,我们为了缩小预测误差而做出的行为,也会导致现实朝着更加背离预期的方向发展。
    就像失眠者越是追求入睡,睡眠状况反而会因为焦急的情绪恶化,社交恐惧者越是逃避面对他人或者刻意掩饰自己的尴尬、慌张,反而会更容易给他人留下“此人不好相处、不合群、举止奇怪”的印象,果真招致了他人的疏远和敌意。
    正如前文所说的,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控制“事”,来让它符合“愿”,那么“事”永远追上“愿”,或者说,“事”和“愿”之间的割裂会更严重。
    「主动推理」正是焦虑、抑郁与强迫朋友在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的惯用手段——竭力试图掌控现实,使其满足个人的期待。
    但现在我们知道,这种应对方式,虽然暂时起到了缩小预测误差的效果,但长远来看,只会进一步扩大预测误差。
    第二种方式,感知推理,指的是大脑“不加评判地”依据感官输入来更新其对外部世界的预测模型,以减少预测误差。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体验到了什么样子的现实和情绪感受,都“如实”地照单全收,不进行任何主动的干预和调整。
    例如,一个有疑病焦虑的朋友对自身体的预测是“一切感受应当是良好,各项生命体征不应出现波动”。
    但今早起床之
第(7/12)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神炼修罗罗修陆梦瑶喜神画师在异界当咸鱼修仙破苍穹穿越后,我在夏朝当暴君快穿:动物幼崽出击,萌翻全世界恶毒女配,但她实在美丽我在天牢,长生不死吞噬星空之我能加点属性全球人类濒临灭绝,他怒斩神明盖世医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