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沆,我们还是得在他告别之际为他说点什么。其实,我之前对吕蒙正的那些溢美之词是完全可以引用在李沆的身上,因为这二人身上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但在这里我想另外再说点别的。
若要论及历史知名度,李沆的名字几乎可以说是无人知晓(当然,我说的是在民间层面),可他对赵恒的重要性以及他对宋朝的贡献却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言尽的。相比吕蒙正的德高望重以及其识人之明,李沆与之相比其实毫不逊色,他俩都是咸平年间宋朝的镇国之臣,堪称国之两柱石。参照历朝历代的宰辅大臣,能够在历史上享有盛誉且在个人德行操守上做到毫无瑕疵的人并不多见,而能够做到天下为公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但李沆正是其中之一。
别的朝代先且不谈,单论北宋而言,诸如丁谓和蔡京之辈确实有才,而且这二人在位居宰辅之前着实堪称国之良臣,也正因如此他们才得以荣登相位,可在这之后呢?手握执政大权的他们不再一心谋国谋政,而是开始谋一己之私利,他们身上之前被隐藏和压抑的本性和本能开始毫不掩饰地暴露。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们开始穷凶极恶地打击异己,开始不择手段甚至是昧着良知去逢迎皇帝的喜好,至于国家利益和百姓福祉统统被他们晾在了一边。
权力对于这类人而言是毒药,他们也由此而变得与之前的那个自己判若两人,他们成了魔鬼,国之能臣变成了祸国殃民的国之妖孽。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对于之前的他们来说确实重若泰山,但在手握国家权柄之后这个词变得轻如鸿毛。说一千道一万,只需四个字就能解释这一切——德行有亏。
一个人的德行是需要靠修养的,而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在自己的奋斗之路上都会经历风吹雨打,更极端的情形甚至会遭遇烈火的炙烤,意即所谓的蜕变。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人倒在了半路上,只有一少部分的人活着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