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直说太原乃龙兴之地?
龙兴之地,不得有龙待着?
这几日连连吃肉,比年节还像年节,正月里头都没吃这么好过。
享福,这两个字,在这一刻于他们的生活中具现化了。
不是什么穿金戴银,不是什么祖坟冒青烟,不需要什么后辈出息功成名就,原来就是李唐皇帝来了,他们就可以享福的。
如今大字不识、阶级意识森严的平民,对皇权更迭其实不敏感。
他们分辨何为‘仁君’何为‘暴君’,什么是仁政、什么是暴政,
纯看天时顺不顺,家里头的年轻力壮能不能活着在家娶妻生子,官府赋税重不重、给不给讨公道,一年下来收成如何、余米几斤、余麻够不够做身衣裳、能不能存下一串钱。
村里头的价值观很朴素。
而李唯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如此,
分化、隔离、以最小的村落为单位开始改革,虽然费力,但却是最有效的。
五松村仅二十户,全村耕地在八百亩出头,不是个小数目。
唐代实行均田制,在律法中写着丁男(21-59岁)授田100亩(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但实际上因为土地不足的客观条件,实际授田数远低于律法标准。
太原落实到每户的耕地在30-50亩之间,一亩地按照代代相传的祖传手法,与俺寻思的经验下,粟米的亩产在12石一年上下浮动着。
正常年景饿不死,但好日子却也是没有的。
在‘租庸调’税制下,征在这群村民身上的税,主要分三部分。
租,粮食税。
以‘丁’、成年男子为一个纳税单位,每丁每年要交2石粟。
调,布匹税。
以户为单位,每户交绢2丈或布25丈。
庸,劳役抵税。
每丁每年服20天劳役,不去需要交布代替,每天折合3尺布,20天便是60尺。
除去三大税务,常见税务还有地税、义仓税。
地税每亩交粟2升,义仓税每亩交05升。
这些是写在明面上的税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