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邓氏族人没这么幸运。邓遵畏罪自杀,邓氏子弟被流放的车队驶过洛阳街头,百姓们发现,那些曾经坐着华丽马车、当街鞭打平民的外戚,如今穿着粗布衣裳,蓬头垢面。刘祜在诏书中偷偷加了句:“邓氏子弟,除党恶者,余皆免罪”—— 他终究念着邓太后抚养之恩,留了三分情面。
元初五年的夏天,蝗虫从幽州一路南下,遮天蔽日的虫群让洛阳百姓以为 “日食再现”。刘祜站在宣平门,看着城外的麦田瞬间被啃成光杆,老农们跪在田边哭天抢地,怀里抱着最后几穗被虫咬过的麦子。他突然想起祖父章帝的 “胎养令”,如今却连孕妇的谷米都要克扣,不禁眼眶发热。
“传朕旨意:吏民有能捕蝗者,一斗蝗换一斗粟!” 刘祜的诏书像一剂强心针,百姓们举着竹筐追着蝗群跑,连太学生都加入捕蝗大军。太学门口的公告栏上,贴着学生们写的《捕蝗策》,有人建议 “夜燃篝火诱蝗”,有人提出 “养鸭食蝗”,刘祜看后竟让少府拨钱试行。
但好景不长,河南尹报来 “蝗灾已灭” 的捷报,刘祜微服私访却发现,官吏们把蝗尸埋进麦田充数,新长的麦苗又被秋蝗啃食。他气得当场罢免三任太守,却听见小吏们私下议论:“皇帝不知道,蝗灾背后是干旱,挖渠治水才是根本,捕蝗不过治标。” 这句话像根刺,让他想起邓太后否决的 “引洛水灌田” 计划 —— 当时邓太后说:“兴修水利耗银百万,羌乱未平,何以分心?”
延光三年的泰山祭天,是刘祜最风光的时刻。他穿着十二章纹衮服,在岱宗之巅点燃柴薪,看着青烟升空,突然想起三年前泰山太守报的 “凤凰集台县”—— 其实不过是只五彩山鸡,却被地方官当成祥瑞,连邓太后都下旨修建 “凤凰台”。他在祭文中特意写:“灾异屡降,皆朕之过,不求凤凰来仪,但求五谷丰登。” 随行的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个曾经的傀儡天子,何时变得如此务实。
下山时,刘祜遇见一群躲在岩石后的百姓,他们举着破碗讨饭。他摘下腰间的玉坠递给老妇,却被随从拦住:“陛下万金之躯,不可轻触贱民。” 他突然发火:“朕连百姓的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