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4/7)页
前几天我在日本,还看到一篇疾呼此事的文章,这也让我对贵国的文化混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诸君,我现在仅从交流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个见解,仅供各位思考——
    语言和文字不只是用来满足日常交流的工具,往上一层,它是文化的核心,再再拔高,它是民族精神的基点。
    如果感觉‘民族精神’这个词不易理解,那么可以简单试想一下——有两个3岁的孩子,他们在同样的外部变量中成长到18岁。
    其中一个学习并使用复杂的语言系统去理解世界。
    另外一个,使用简单的拼音去理解世界。
    如此塑造出来的思维能力,差距会有多大?
    而这甚至不是重点,真正导致精神内核截然不同的要素是——使用中文的孩子,不用刻意去学,在生活中就能潜移默化的与文明源头共鸣。
    我们完全可以假设,在18岁,甚至是30岁之前,这种共鸣没有任何意义。
    但在人到中年的某个瞬间,他很可能忽然间意识到自己的根在哪里,血脉由来,魂归于何处,进而懂得了‘终不似少年游’和‘悠悠苍天何薄于我’,最终成为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民族分母。
    这不叫开悟,一点也不玄妙,这就是非常正常的文明传承的厚积薄发,哲学意义上的自我定位和文化觉醒。
    然而对于贵国百姓而言,他们永远不具备这样的机会,也没有文化觉醒的可能。
    李先生,我相信您能够完全理解‘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怅然寂寥,但是贵国的青少年,还能够体会到金万重先生《九云梦》里佛儒相合的厚重吗?
    你们的那些民族经典,从此往后,是不是只有财阀的后代才配赏析解读?
    其实在华夏的清朝时期,当贵国坚持使用中文,坚定认为自己是明朝的延续,自居小中华的时候,韩国人的自我认同感很强,民族韧性极高。
    自打废除了汉字,韩国就崩塌了一角——民族史观永远断裂,神话和小说式史观开始大行其道。
    年轻人读不懂自家历史,也感受不到潜移默化的文明渲染,自然只能接受西化。
    代价是,民族共识越来越假,民族根性越来越偏。
    那本完全就是幻想小说的《大朝鲜帝国史
第(4/7)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炊事老兵:奋斗在九零年代重生猎户,从进山打猎开始成神大反派也有春天2厉元朗水婷月华娱之流量之战重生后,我甩了不孝儿女享清福官场:破局后他成副秘书了断绝关系后,我的召唤兽全是黑暗生物替嫁庶女凤倾天下3366洛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