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4/6)页
   他们不是来求模板,也不是来学经验。
    他们带着手画的图、争议的录音、失败的笔记,虔诚地把一摞摞卡片递给许佳音。
    “我们是来交火种申请的。”
    “我们想讲我们村的规矩,不是别人的。”
    那一刻,陈鹏飞坐在最角落,轻轻站起,转身走出祠堂。
    没人注意他什么时候离开的。
    他走在雪中,一步一步,像走在最早那年贴账的泥地上。
    身后,是一群已经能“吵出规矩”的新火种。
    他没有回头。
    因为——火已经不是他点的了。
    那年岁末,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罕见提到“基层治理创新路径的人民化表达形式”,并在主报告第七章中,引用了一段话:
    “有一个村庄,他们把失败写在墙上,把签字挂在村口,把规矩交给争议者去修补。他们没有搞形式,没有用文件,而是靠每一次‘我不服’,走出了一条制度之路。”
    报告没有点名。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说的是蜂窝。
    随后,全国各地人大代表提交提案,建议:
    将蜂窝制度演化路径纳入“地方制度备案机制”;
    设立“制度演化档案日”;
    将“群众共议签字卡”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试点内容。
    制度,第一次,从“治理工具”,变成了“公共文化”。
    媒体用一种极为罕见的语调评论:
    “蜂窝不是个别村的胜利,而是这一代人重新证明了:我们仍然愿意靠争议去维持公平。”
    而在陈家村祠堂,蜂窝平台首页同时上线新页面:
    《蜂窝制度·公共文化版本》
    这一版本,不再提供制度咨询,也不做案例复刻,而是提供:
    讲制度的素材;
    写失败记录的教程;
    吵完一场怎么修的复盘方法;
    如何公开争议还不撕裂群体的故事脚本。
    它不是制度输出,而是——制度故事的“脚本库”。
    是让千千万万普通人,也能有讲规矩的语言。
    蜂窝,不再是机制。
    它成了文化,成了
第(4/6)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修仙从高二开始重生后,我把被换走的女儿找回来了厉元朗水婷月开局拜师盘古正适合暗中布局大明:开局摊牌穿越者,老朱懵了娶妻旺夫系统,我家娘子都是绝世女帝港综之警队话事人赶海捕鱼,我带妹纸钓巨物美女云集:神临二次元快穿:我靠金手指成了万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