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团队收到这个邀请时,反应不一。
张浩说:“法律圈来找我们,是好事,也是难事。他们是最信‘文本规范’的一群人,而咱是最靠‘讲着走’的一套机制。”
许佳音点头:“但咱这套东西,核心恰恰是——制度不靠权威背书,靠的是过程公开,签字留痕,失败可查。这不就是‘软证据’?”
蜂窝最终决定——出战!
这次由刘伟带队,前往北方政法大学,参加名为《制度共识与责任建构》的研讨课。
课程主讲教授是该校著名社会法专家,曾主持多项村治立法课题。他一开场就提问:
“蜂窝制度有一个核心文件叫‘失败记录卡’,你们认为,它算不算证据?”
刘伟笑了笑,举起一本厚厚的资料档案:“教授,我们这本里有134页失败卡,每一页都附有签字、视频截帧和议事笔录。如果这都不算证据,那您法院现场问案时的陈述记录,也不过如此。”
全场哗然。
一位研究生当场发问:“蜂窝制度强调‘谁签谁负责’,但并未通过法定委托,这样的责任认定是否有法律效力?”
刘伟反问:
“那我问你,村干部安排工分,村民认不认?”
“签字人在议事桌上承诺说‘我来收尾’,后来出事了,全村人翻出那张卡,你说有没有社会认同效力?”
“法律,不光靠文本定义,还要靠规则被谁接受、被谁认可。”
教授沉思片刻,忽然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
“蜂窝制度最核心的机制是‘讲理’,你们有没有想过,它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没有固定规则,只有过程修复,会不会导致不稳定、被情绪主导?”
刘伟拿出了一张“制度争议图谱”,指着其中一条曲线说: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失败备案。”
“你怕不稳定,我们怕没人敢推翻规则。”
“制度如果不能被反对,那就只能被悄悄破坏。”
“我们每一次讲理,不是靠口才,是靠——签下去的名字。”
“谁讲,谁签。谁签,